2009年9月25日星期五

從黃金比率看樓市盛衰(畢老林)

昨天提到聯儲局這個按揭證券大買家一旦停購,美國按息和樓市可能出現震盪。當晚美國全國房地產商協會(NAR)公布,8月份現貨住宅銷售下跌2.7%(之前四個月皆升)。數字一出,歐美股市同時腳軟。

判斷美國樓市形勢,不能單看一兩個月的銷售數字,但聯儲局以量化寬鬆政策人為地壓低長債孳息和按揭利率,政府則以稅務優惠等措施間接補貼首次置業人士。不難想像,來自這兩方面的支持一旦同時消失,對花旗樓市的衝擊不容低估。

購買按證是量寬政策的一部分,相關消息成了市場焦點。較少人注意的是,首次置業者每戶8000美元的政府「補貼」,有效期將在今年11月30日屆滿。NAR 的數字顯示,「上車一族」在7、8兩月為美國住宅銷售貢獻了三成,這項措施終止後,房屋買賣和樓價會點?

上星期老畢分別以樓價對租金比率和息口等角度,論及港美兩地樓市。今天轉個玩法,從樓價對黃金比率分析港美房地產。

大家可能會話,喂,老畢,唔好又講金得唔得?當然可以。不用金價做指標,大可代之以幾多磅麵包買一間屋、幾多斤豬肉買一個單位。重點是,只看物業的名義(nominal)價格,不能反映購買力變化和房屋相對其他資產的表現,因為過去十年通脹蠶食了美元25%購買力;與美金掛鈎的港元,相對其他貨幣,購買力亦隨美元下降。以黃金這種無地域無國界貨幣衡量樓價,對物業在不同時期的「平」與「貴」,不失為一個可靠指標。這裏先看美國,再看香港。

眾所周知,科網泡沫爆破後,格老以房地產泡沫冚之。在2005年美國樓市高峰期,要買入一間中位價房屋(以S&P/ Case-Shiller美國二十個城市樓價指數中位值為準),得用上四百九十盎斯黃金。樓市泡沫爆破後,一則樓價大幅下滑,二則金價牛市已成,樓價對黃金比率持續下降。今時今日,一間美國中位價房屋,一百六十盎斯黃金便有交易,比率重返1988年水平

名義價格又如何?美國樓價已回落至2003年水平。然而,以黃金作估值基準,2003年一間屋約相當於四百二十盎斯黃金,今天一百六十盎斯便能買到。由此可見,2009年美國樓價雖與六年前相若,但兩種資產的榮辱盛衰,在樓價對黃金比率中表露無遺。

黃金真正贏家

睇完美國,輪到香港。為方便比較,老畢化繁為簡,將美聯本港樓價指樓在2000年1月rebase,基數100,以此比對盎斯金價後得出樓價對黃金比率,再用同一模式顯示美國樓價對黃金比率,併於圖一。以金價衡量,大家可以發現,自世紀轉折至沙士期間,香港物業估值一直下滑;美國則由2000至05年平穩向上,2005年後每下愈況。

香港在世紀初至2003年間,飽受通縮、經濟低迷和疫症打擊,同一時間美國樓市則泡沫漸成。2005年美國樓價見頂,不論以名義價格還是黃金比率衡量,之後樓市表現俱慘不忍睹。

本港樓價今年升勢明顯,但以樓價對黃金比率為準,去年金融海嘯後港美走勢十分相似,香港優勢並不明顯。這樣看,黃金才是真正的贏家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