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14日星期一

港美對照看樓市

本港豪宅呎價屢創新高,租金追不上,投資回報率每下愈況。然而,在零息環境下,再低的回報率也可以「合理化」。也就是說,在看好樓市的人眼中,此一因素不足以證明房地產市場存在泡沫。

早前聽聞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有意趁樓市低迷,大舉進軍美國房地產。花旗樓市泡沫早爆,而當地經濟、消費以至金融體系能否真的穩定下來,樓市至關重要。今日就來談談房地產。

說到物業估值,很多人都會參考租金回報率。本港豪宅和獨立洋房跟一般市民的負擔能力過於脫節,得個睇字,要看就看在受薪一族「射程範圍」內的市區屋苑。

根據美聯物業(1200)的統計,本港住宅樓宇租金回報率,今年7月31日(最新數據)為4.72厘;調轉來看,便是樓價相當於一年租金的21.19倍了。

與1997年「樓瘋」期相比,目前的投資回報率和樓價對租金比率,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狀況?美聯的數字顯示,1997年6月30日回歸前,本港住宅物業投資回報率為3.96厘,比今天略低;樓價對租金比率則為25.25倍,較目前略高。從熾熱程度分析,存在這種差距,理所當然。

最瘋狂的情況看過,最低迷的日子又如何?美聯的統計顯示,2003年沙士肆虐,在疫情最兇猛的4月份,本港住宅投資回報率逼近7厘(6.96厘),樓價對租金比率則只有14.37倍,為九七至今的最低水平。

樓價在2003年跌至谷底,疫症只是「推手」,更重要的是本港經濟在亞洲金融風暴後疲莫能興,且陷入六年通縮,至2004年才現曙光。在這段黑暗歲月,失業率急升、負資產一度突破十萬宗,銀主盤供應大增,令樓市百上加斤。

「沙士價」可一不可再

香港的情況,在爆煲後的美國樓市身上,是否有某些啟示?從最新公布的數字看,無論新屋還是二手住宅,美國樓市銷售情況均見好轉,但樓價仍舊在下調,只是跌幅比之前小而已。

物業價值受地區、樓層、座向、設施影響,不同單位價格跟中位值比較,出入可以很大。將這些因素逐一計算於物業估值之中,從而得出一個更符合實況的樓市指標,即使對地產市道瞭如指掌的行內人,也未必能夠辦到。退而求其次,這裏關於本港樓市的分析,只能以大型物業代理的統計數字為準。

在美國,反映樓價的綜合指標,以 S&P Case / Shiller 指數最多人採用,但市場上並沒有一個公信力相若的租金指標,要知樓價對租金比率,只能信 RE(Real Estate)專家。據財經網站 Seeking Alpha 引述專家的估算,美國各州整體樓價對租金比率,目前約處於15倍水平。我們雖不能直接拿香港跟美國比較,但單從估值角度出發,兩者對照應有助參透美國樓市去向。附圖顯示,從1997年至現在,本港樓價對租金比率除了回歸前後曾升越25倍、下行一邊則在2003年沙士期間跌穿15倍水平,其餘時間均在15至20倍的區間內上落,目前水平已稍稍偏離此一範圍。

疫症襲港時,本港負資產總數略高於十萬宗水平。從2007年至今美國的斷供收樓情況來看,美國負資產的嚴重程度跟香港沙士時期恐已不相伯仲。不難想像,銀主盤供應大增、物業以賤價售出、周遭房價深受拖累,對美國樓市的影響也甚於本港當年。

美業主企硬去貨難

正如前述,本港沙士時期樓價對租金比率一度低見14.37倍,有膽在當時入市的買家,持有至今已賺個盤滿缽滿。雖說「沙士價」可一不可再(但願如此),但當時至少有人願意以低於15倍的樓價對租金比率出售物業。美國樓市目前的相關比率若一如 RE 專家所說的15倍,在這個基礎上打個小小折頭,美國住宅市場應不致尚有那麼多待售房屋無人問津。除了「職位安全感」這些難以量化的因素,老畢認為美國樓市問題不在樓價是否已跌至吸引水平,而是抱有不到二十倍不賣的心態之業主,大有人在。以此推測,市場上那些以15倍比率售出的住宅物業,十居八九應是銀主盤。如此看來,美國樓市和消費可以好到哪裏?

澳門又如何?先兩日睇到皇潮某單位,1000尺到,月租$5000。如果照計,此單位:

$5000 x 12 (年租) x 25 = $1500000 (97 價)

$5000 x 12 (年租) x 15 = $720000 (SARS 價)

但同類單位好似賣過200萬。咪重高過97價? 係,因為依到係澳門,唔係香港,美國。

咁如果你係外國人,你投資,又冇得投資移民,你會唔會買澳門樓?

沒有留言: